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金老师来我院作专题讲座
5月7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师陶金老师来我院为北京市道教教职人员大专班作题为《道教建筑探源与设计实践》的专题讲座。北京市道教教职人员大专班全体学生和学院本部部分师生参加。
陶金老师指出,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独特的教义与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建筑的发展。道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结晶,在有形的建筑实体与无形的“道”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体现了“与道合真”的追求。从早期与原始宗教祭祀相关的建筑形式,到东汉道教形成后逐渐发展出的独特建筑风格,陶金老师通过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考古资料,让大专班学生对道教建筑的演变有了直观且清晰的认识。比如,他提到陕西宝鸡血池祭祀遗址、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等,这些早期建筑遗迹虽并非典型的道教建筑,但为后世道教建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借鉴。
陶金老师认为,宗教神圣空间的生成核心在于人的仪式行为,道教建筑作为神圣空间的物质载体,只有从仪式入手才能深入理解。他以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又名无极殿)为例,解读了建筑空间布局、内部装饰与宗教仪式之间的紧密关联。在这座元代建筑中,两个藻井的特殊位置、室内外空间的组合方式等,都与当时的宗教仪式和信仰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他还介绍了道教建筑中常见的坛、殿等空间形式,坛象征着与天地沟通的垂直轴线,殿则代表着与神明对话的平行轴线,二者在不同的宗教仪式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陶金老师还介绍了道教建筑设计的诸多要点。在建筑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使建筑与周边山水景观相互融合,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体现道教对神仙世界、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景的追求。
陶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师,主要负责与洞天福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当代文化宗教建筑设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其与义理思想、典礼仪式之关联等。
(文/石法缮)